2019年房地产「涨价去库存」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美美配资,现在,「涨价救经济」已箭在弦上。
最高经济报前天发文《理顺公用事业价格》,开宗明义「科学的价格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稳定、可预期的收入,增强企业自主造血能力」。
说白一些,国企垄断的水、电、气、公交等行业,财政补贴要减、价格要涨,企业要盈利。
而这符合涨价拉动经济的最新政策导向。广州等地去年以来的公用事业涨价试点,终于结出了硕果。
央行15日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说,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,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。
换个词,这也叫治理内卷:
智者之前代表消费者问,物价便宜不好吗?
如果整个市场物价下跌,那就是通缩,可能不太好吧。毕竟价格一降再降,企业利润没有了,企业也就散架了。
看看去年以来至今年7月份的CPI数据,尽量央行投放了天量钞票,但物价就像吴站长的前列腺,时不时就要造反,或者干脆一蹶不振。
这说明个别居民对未来没有预期美美配资,有钱就存,根本不花。
现阶级经济的主要矛盾,已经演变为老百姓有钱不愿花和价格上涨不够快之间的矛盾 。 为解决这个经济矛盾,不得不采取了价格合理上涨(去年还是温和上涨)的行政手段。
为鼓励老百姓消 费,《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》规定,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,居民个人经审核的消费费,可以享受贴息政策。
这也很有意思。同为刺激消费,别人直接发钱,我们选择放贷。
换句话说,政府动用了发钱之外的全部手段,老百姓给予了消费之外的全部支持。
货币贬值?效果也不直接。毕竟现在很多人债台高筑,一拿到钱就欢天喜地还贷修复资产 负债表,或者存起来,花掉是不可能的。
政策、文件、会议,一波接一波,如同石沉大海,波澜不惊。
终于想起了房地产涨价去库存的手段,涨价逼消费!
首先否定了公用事业的公益属性,认为水、公共交通价格长期维持较低水平,未能反映资源稀缺性,有的地方甚至不足以弥补成本。
其次美美配资,批评拥有水、气、热、公交、地铁等公用事业价格管理权限的市县,补贴太多了——依靠政府补贴盈利的现状客观上掩盖了成本失控、效率低下等问题,削弱了企业提质增效的积极性。
第三,阶梯价格 一档覆盖比例较高,导致阶梯价格调节机制失效。
对于低价的原因,文章认为有两个原因:
地方存在畏难情绪,担心调价产生负面影响,缺乏担当作为的主动性;
燃气领域普遍存在「一城多企」现象,各企业采购成本、运行成本差异较大,很难合理制定价格水平。
涨价的目的:有助于企业形成稳定、可预期的收入,增强企业自主造血能力。
我理解一下,应该是涨价可以减少财政补贴,政府顺势甩包袱。
接下来的涨价方案:
适度集中部分公用事业价格管理权限——像燃气公司应该取消竞争以免「内卷」,由一城一家垄断,方便涨价,这也是这些年所谓改革的路径。
提高政策靶向性,对于确需保障的困难群体或特定民生项目,配套完善针对性补贴机制,通过财政精准补贴方式代替普惠式补贴——财政从的补贴生产端改为补贴消费端贫困户。
涨价幅度会有多大?
从去年政策导向仅仅是 刺激「物价温和回升」的背景下,广州水价仅仅上涨34%!
现在的政策导向是 「物价合理回升」,那么,幅度应该远高于34%才对。
事实上,去年以来,铁路部门已将长三角、珠三角的票价大幅上调!《》
去年我在评论广州水价时说,接下来,国企垄断、公用事业的涨价,可能都是箭在弦上了。
不料全部命中。
看似小小的公用事业涨价,实则意义重大,它承载着重启消费、拉动经济突破地球引力的重大使命。如果此举成功,那么全国只剩一个卖冰棍的以利涨价,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你看同为公用事业,电力是垄断的,想涨价就涨价,根本没有地方管理的水、气、公交那么多麻烦。
包括电信领域,电信、移动、联通、铁通、广电,也完全可以重新归为一家,以制止目前的价格竞争,重新回到接一分钟电话5毛钱的美好时代。
这样,价格完全可控,国家经济就回到了1978年前的良好运转状态。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